村路中间,村民李华林正推着清扫车前行,他在村里的物业公司上班,每天的工作是清扫村庄路面。“村里的发展好,我们家的收入也相当可以嘞。相比以前,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村里到处都是挣钱的机会。”李华林说,“物业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年底还有村里分红,每户每个人都能分到1400元,每年家里还会制作腊肉售卖,又是一笔收入。”
金华村团支部书记祝冰洁介绍,依托腊肉、黄桃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把空地、旧厂房改成咖啡馆、乡创空间,采用“基金+运营”模式共同孵化文旅项目……金华村累计盘活了集体资产6000平方米、闲置农用地50亩,从2009年至今社区股权分红共计6606万元,村民真正享受到金华村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昆山市农业农村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发展活力,金华村的发展正是其中一个缩影。为发挥农村发展集成改革优势,昆山持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全域推行农村“政经分开”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让农民的生活呈现出“富”的现实模样。2023年村均经营性收入达594万元(村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11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在昆山市淀山湖镇红星村高效渔业园区的金鱼养殖基地,记者见到了基地负责人曹丙军。2019年,曹丙军作为观赏鱼养殖人才被红星村引进,目前他在昆山承包了两个养殖基地,总面积达305亩,养殖观赏鱼30余种。
近年来,淀山湖周边农业产业飞速发展,像曹丙军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了200家。各自为营的农业经营主体面对大市场,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品品牌力不强、市场供需关系不稳定等,导致部分主体处于亏损边缘。“我们想发展,奈何规模小、市场大,心有余、力不足。”曹丙军说。
今年1月8日,曹丙军和同为家庭农场主的养蟹专家邹建星、黄桃大王江君、兰花能手徐斌、稻米新秀温雪莲共同创立的“金蟹桃兰米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成为昆山首家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事实上,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是以小农户为参与主体,像曹丙军等5人本身已经是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主,联合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在人力、资金上互助互补,还能围绕农产品生产销售两端发挥抱团合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
“在此之前没有先例,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打响影响力。”曹丙军说,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农场主加入他们,合作社还将继续发展扩大,带动上下游各类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昆山市积极完善集体经济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截至2023年底,昆山累计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家,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7家,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
如何整合盘活村级闲置资金?如何拓展村级增收渠道?昆山也有探索新路径。据介绍,昆山创新设立了“百村共富”基金,构建“1+4+X”投资渠道。“1”即参与投资本市国有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基金;“4”即股权、固定资产、债权、资金增值服务,其中包括入股投资拟上市企业或本市国有企业主导的重点产业项目,参与投资本市国有企业开发建设的优质经营性固定资产项目,健全与政府、市属国有企业的合作机制,允许进行认购债券、资金出借等,优化金融机构存量资金管理服务,提高资金利息收益;“X”指其他风险可控、收益稳定的经营性项目。目前,首个参与城市新产业发展的农村基金项目——昆澄投资基金已成功落地,全市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8家村级联合发展实体共出资1亿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3年推出了全市首个昆农惠资金管理服务项目,通过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资金管理服务,盘活村级闲置资金,每年实现增收3600余万元。
下一步,昆山将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集体财产权益,走出一条村村有物业、户户有资本、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百村共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