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思维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思想,重视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建构,将大农业产业作为一个既有品类与功能差异,又是“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产业链体系建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全面发力,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好各种农业资源,尤其是闲置资源、低效资源和潜在资源。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联动农林牧渔、融合农文旅、前后端延伸与上下游拓展,加速打造“六次产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向深层次进军步伐,推动农业产业领域更宽、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不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二是要市场导向,立足优势与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供给。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优胜劣汰功能,让市场在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价值空间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与此同时,还应瞄准市场需求变化,向品质与特色要效益,向创意与服务要市场。积极开拓“农业+”特色新产品,培养新业态、营造新场景、释放新活力。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提升农产品价值承载能力和品牌溢价、品质溢价能力。
三是要科技引领,推进技术创新与数智化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发展,以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协同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持续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瞄准农业“卡脖子”技术领域,集中资源联合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引导生物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拓展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新业态培育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充分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慧乡村、智慧农业、智慧仓储、智慧物流、数商兴农水平,给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插上数智化翅膀,实现精准化生产、互联网化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实现行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四是要改革驱动,强化制度创新与配套保障,完善基础支撑。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建立健全农村商品、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完善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加大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执行好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有效支持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发展,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在夯实现代化大农业经营体系的方向上,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才队伍建设,补齐乡村道路、物流、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短板,培育更多现代化大农业亟需的专业人才。
(作者为省重点智库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