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如皋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何志强:做好农房翻建 推进宜业宜居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     来源:
    广袤农村,风潮正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宜业宜居新农村建设,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引导农民建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宜居住房。推动农房翻建,是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举措,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江阴农村房屋建设起步早,亟需更新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标志是人的回流。目前留在江阴农村的人员,总体上以老年人、外来承租户等人群为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住房普遍老旧,无法适应现代的居住需求。江阴农村住房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基本都是单砖房和平房,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房屋年代较久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规划缺失。受当时客观条件制约,农房在自筹自建过程中随意性大,土地空间利用不合理,布局不够科学且缺少公共设施配套。二是缺少设计。缺少设计环节,房屋结构式样通常复制当地固定模式,外观造型和房屋布局千篇一律,而且不具备改造条件。三是安全性差。因建设水平不高、建筑材料简陋,房屋结构强度存在安全隐患,加之年久失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农村住房老旧化和生活空心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人居环境缺少整治和管理,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农房翻建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中,造成农村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大家对于回老家翻建农房积极性不高,农房翻建需要一些催化要素。

祝塘镇农村区域广阔、农业基础较好,近年来通过攻坚腾退7000余亩低端塑料大棚、清淤700余条家河,打造高标准农田和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美丽乡村基础正在不断夯实,通过有序实施农房翻建助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一是有政策支持。无锡、江阴均已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深入推进农房试点建设相关文件,在土地管理、规划编制、建设管理等方面明确了配套意见,为推进农房建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指导、规范、管理和服务作用。五福村荡南等3个自然村农房翻建已初具成效。二是有环境基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河湖行动成效显著,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逐步拓展,高标准农田等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乡村资源被唤醒并得到关注,为农房翻建营造了良好生态环境。三是有人文需求。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连接着历史和未来。和现代化城市生活相比,乡音、乡土、乡情寄托着更多诗意与温情。

启动和引导农房翻建,关键是做好示范

以人为本是做好农房翻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解决好“谁能翻”的问题。无论是整自然村改造,还是小规模原地翻建,都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根据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村庄分类和空间布局,编制好村庄规划。农村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心,正确有序引导。可以灵活运用村民自治优势,探索“认房又认人”的方式,拓展建房支持者和先行者群体。具体试点应选择民风淳朴、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外来租户较少、有乡贤或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村民的自然村。通过组织试点村班子成员、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将参观过程中的“激动”转化为“心动”“行动”。

其次,坚持突出主体、因地制宜,解决好“怎么翻”的问题。农村群众是农房翻建的主体。要做到取信于民。在建房资格认定、老房补贴、房型选择等过程中“一碗水端平”,让村民从农房翻建中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从“等待观望”变为积极跟进。要做到务实为民。行政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地制宜摸清村庄家底,围绕建设成本、农房户型、外观风格、公共配套,反复上门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根据达成共识情况,分区域或全村实施翻建。针对个别经济困难的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做到长效惠民。把农房翻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推进,将原有村落历史文化与现代宜居农村设计相结合,有机融合植被、农田、水系等自然资源,科学布局提升供排水、道路、垃圾收运、供气、绿化、停车等公共设施,以“新江南人家”为导向,防止“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彰显吴文化地域乡村建筑风貌特色。

最后,坚持长远谋划,集聚人气。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根本目的在于吸引人、留住人、兴农村。通过生动形象的以点带面,实现“要我翻”到“我要翻”的根本性转变。唯有把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来,农房翻建工作才能产生内生动力。要与现代美丽农居建设相结合。积极满足村民既要村庄环境整体美丽宜居、设施配套齐全,又要个体内部居住舒适的强烈期望,把现代美丽农居建设标准融入农房翻建,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树立乡村建设“标杆”。要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产村融合理念,根据各自然村实际,借势全镇“一核两城三区”建设,把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业态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互融互动,确保农民增收、产业活力激发、乡村集体资产增值。要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机制,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等制度,带动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新农村治理,构建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