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实稳产保供要求的维度,坚定不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端牢近千万人口的饭碗。南京虽然是粮食主销区,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六山一水三分田”,南京的农田资源并不丰富,耕地尤其宝贵,要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耕地保护必须实至名归,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必须通过推进高标准良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持续提升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比例。在保产量方面,更应紧盯高质量要求,通过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装备研发应用、农业人才队伍打造,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适应市民消费追求的维度,坚定不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南京国内生产总值1.64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 绿色、环保、安全的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需求侧来看,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功能性农产品舞台越来越大,而且往往市场更好、效益更高。以南京的主食大米为例,全市加大“南粳46”“宁香粳9号”等稻米品种推广,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比58%,不仅产量得到保证,而且价格大都翻番。调研了解,六合区“艾津”富硒米等价格达到每斤20元左右,高淳区“和睦涧村”有机大米价格可以卖到每斤30元以上。实践表明,南京必须坚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满足“量”的需求前提下,不断提升“质”的层次,增强农业高质量供给能力,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挖掘消费潜力。
从回应生态保护诉求的维度,坚定不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南京而言,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也倒逼农业放弃粗放型生产,加快转型升级,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式转变,全力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方面,持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着力破除资源、环境两道“紧箍”桎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让市民能够享受干净的水、新鲜的瓜果、放心的食物,享受秀丽的山、碧绿的水、五彩的田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农业生态价值。南京乡村不仅是南京的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还是城市生态涵养区、全域旅游目的地和创新创业空间。南京可以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中开拓南京发展新空间。
从应对国际竞争需求的维度,坚定不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要在农产品“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抵御国际国内市场冲击。南京拥有涉农高校院所33家,农业领域两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400多名,有着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两个国家级的农业科创园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潜力巨大。国务院给予南京国家农高区的首要使命就是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农业农村部也赋予了南京国家农创园建成“农业硅谷”的期望。利用这些优势,以“一区一园”建设为契机,南京必须立足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食品安全等方面,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国际化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投资、开发项目;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利用;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地理标志等农产品生产,开辟新的贸易渠道。
“十四五”期间,南京应聚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在科技、政策、人才等方面攻坚突破。一是厚植科技元素。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品牌建设等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耕、种、管、收、售全过程的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二是厚植政策土壤。完善顶层设计,以提升质量、市场引领、优先保障和农民增收等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整合,推进技术应用、完善绩效管理,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政策引导体系,强化项目实施监督,持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的管理、实施、评价机制。三是厚植创业基因。持续培育职业农民,吸引和支持新型农民,稳定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做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动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研究制定兼顾新型主体和小农户发展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务农环境,实现强农惠农政策的公平与效率,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农村处处长;本文系“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农业高质量生态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YB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