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融入国家区域战略进展顺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江苏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政策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自身城乡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0年,尽管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仍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额达7393.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4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3.6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苏通、盐通高铁建成运营,沪苏湖高铁开工建设等,江苏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展顺利。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初期始,江苏就开始实施区域优先发展政策,优先发展苏南。1994年,江苏开始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过沿江、沿海、沿线(陇海铁路线)、沿河(大运河)的“四沿”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后,“四沿”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的“四沿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江苏提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打破传统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划分。在此基础上,江苏“十四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沿江沿海沿河沿湖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形成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截至目前,江苏不仅成为全国拥有“GDP万亿元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还汇聚了自身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优势特色。经长期建设,江苏已经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多层次城镇体系,以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沿海城镇带、沿大运河城镇带、沿东陇海线城镇带为代表的江苏城市框架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江苏城市群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2%,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7%。
正视“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苏北、苏中、苏南三个板块,南北地区发展差距问题难以得到彻底性的解决。
2020年4月1日,江苏省召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会,提出要实质性推动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这是根据江苏省情提出的对策方案,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必要。一方面,江苏总体经济实力很强,不仅全省经济规模与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大致相当,13个设区市还全部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榜,是全国拥有“GDP万亿元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另一方面,江苏一直面临着如何将“散装江苏”真正建设成为“苏大强”的问题。13个设区市彼此间的发展协同性、产业链的互补性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新的“赶考”路上,江苏需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聚力推动沿江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切实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全方位构建江苏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体系
一是完善要素配置,促进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在新的发展阶段,城乡生产要素的界定范围被大大拓展,除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些传统的要素之外,还增加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数据等新兴要素。农村产业发展也进入新形态,农业规模化经营等需要城市要素流向农村。因此,政府干预下的城乡要素双向互补流动需要朝着两地均衡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两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二是发展数字农村,助力农村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包括以数字、互联网革命为契机,完善江苏省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将科技创新融合治理创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等先进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实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道路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是建设美丽江苏,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树立经济发展和环保、低碳等相统一的理念。重点保护乡村环境,充分发挥各地乡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实施基于绿色发展的农村发展建设模式。
四是加强耕地保护,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未来的新型农村建设需要通过提高农机效率、完善农业体系、改善水土环境来提高农产品产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谋城乡的融合发展。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