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如皋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理上网来]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18-08-09     浏览次数:     来源:

2018年8月2日 来源:经济日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

  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障碍、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长期延续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仍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比情况相比,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自2009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此后8年该比值仅下降1.23个百分点,按这一速度推算,到204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才能下降到5%。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面源污染来看,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我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四大难点

  要破解乡村发展困境、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几大难点和短板。

  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二是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对比看,在用水、燃气、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从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农村的2.56倍、2.35倍和3.17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的1.6倍和2.1倍。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应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来自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仍然很高,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不充分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

  第一,始终紧绷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达到新的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呈现出宽松的态势。但从产品结构看,粮食主要品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和优化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农民和各类新型主体利用流转土地种植粮食,推动规模化种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新型主体走出去;四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主产区农民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收益。

  第二,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第四,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和实施路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当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键支撑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其标志在于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在于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其核心是实现乡风文明,要实现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标志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其标志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型机制。

  第五,采取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由于我国乡村辽阔,村庄类型多样,村情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中国农村发展报告课题组 执笔人:魏后凯 张瑞娟 王颂吉 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