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如皋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实现“四个变革”
发布时间:2018-06-13     浏览次数:     来源:

2018年5月22日       来源:农民日报

 

    魏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一次真正意义的变革,要实现工作导向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要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取向的重大转变。具体讲,要加快实现“四个变革”。

    价值导向的变革

    过去,“三农”工作的价值导向是数量优先、越多越好,主要围着增产转;现在,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数量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质量成为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起来更非易事。价值导向的转变,是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要带头转变观念。一是过去长期形成的增产导向要转过来。不能再以GDP论英雄,单纯以总产、单产、商品粮调出量等为依据进行评比排序,在推进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再人为垒大户。二是新的提质导向要尽快建起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坚持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绿色供给。三是考核方式要配套跟上。加快构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绿色发展、质量安全、带动小农户增收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人才、科技、装备等各方面力量聚合到质量兴农上来。

    扶持政策的变革

    过去总结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经常讲三句话,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可见政策的巨大作用。适应价值导向的变化,政策支持必须相应做出重大调整,引导和适应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要求,引导和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引导和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过去的政策目标大多是扶持增产,支持领域大多是生产环节,支持方式大多是给钱给物,这对于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现在,农业发展形势变了,目标要求变了,政策也要随之调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研发、农业补贴、项目投资等主要投向绿色发展、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等方面。

    当前最为重要的政策变革,就是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落到实处,按照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的要求,逐项对应落实,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具体政策。可喜的是,当前财政补贴政策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2018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包含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要尽快对原来各级政府出台的“三农”扶持政策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凡是不符合绿色发展的都要尽快调整或取消。生产方式的变革

    农业生产方式是价值导向和扶持政策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资源利用、农产品质量、乡村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和扶持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也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现实结果。当前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生产方式的不科学、不恰当有关。在以往工作中,我们有时忽视或放松了依据自然资源禀赋对生产布局进行调控,由此造成一些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容量的不匹配。此外,在种养业生产中,过去普遍存在重产品产出,忽视成本核算,尤其是忽视自然

    资源成本核算的情况,种地往往是大肥大药,一些缺水地区还在搞大水漫灌,由此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蔓延,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求生产方式作出相应调整,既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考虑局部利益,也要考虑整体利益;既要考虑经济利益,也要考虑生态利益。

    农业生产者是生产方式变革的主体,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生产者的科学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把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转到“智力支持”上,使广大农民普遍掌握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理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等科学技术,使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化农业领域“放管服”改革,让农民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开手脚大胆闯、大胆试;加强宏观规划和区域布局引导,加快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打造可看、可学、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样板。科研推广部门要加快调整科研创新方向与重点,重点研发推广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加快突破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重金属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华北地区节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农业生产者应当摒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充分汲取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所蕴含的“顺天应时、道法自然、物尽其用、保护资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主动采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消费习惯的变革

    消费习惯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还有文化影响。在过去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市场供需关系紧张、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往往是有什么就消费什么,消费者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个别品种供给不足并存,消费者选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强。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存在问题,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加快,食用油脂过多,消费变化一方面拉动了畜禽和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间接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以及部分人群血脂异常等营养性疾病高发。据有关资料,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有机农业生产国,有机食品消费量继美国、欧盟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未来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营养均衡和膳食健康,关注产品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将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变革是需要引导的,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一是要大力宣传推广平衡营养科学膳食的理念,让消费者“懂”。许多城市消费者动物蛋白和脂类平均摄入水平较高,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需要加大科普力度,倡导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日常膳食中的比重,培养健康的饮食消费习惯。二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消费者“会”。品牌是一种宣传,也是一种保证。要切实加强农业品牌规划、建立扶持保护机制、完善品牌标准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和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全社会“创品牌、育品牌”的意识。三是加强对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模式的引导和管理,让消费者“信”。严格产品的认证标准和过程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使消费者放心,稳步扩大生态和环境友好型农产品所占市场的比重。同时,还要鼓励支持倡导健康消费的社会团体的发展,更多地发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力量,特别是社团组织在科学知识普及、绿色产品体验、市场监督、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群体,更好地发挥市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