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如皋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以“七化”思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6     浏览次数:     来源:

2018年4月28日       来源:农民日报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主攻方向。然而,实现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来加以破解。

    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如何处理好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产品供给从少到多、从质量较低到质量较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追求质量提升也往往要以牺牲一定的数量作为代价。多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处理好农产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关系绝非易事,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前提是确保数量安全,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国农业之难。

    二是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在很多地方仍未摆脱依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耕地重用轻养,投入品过量使用,不仅影响产量,也直接威胁到质量安全。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运行机制不规范、现代经营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的要求十分迫切。

    三是如何打赢面源污染攻坚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应首先处理好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问题。当前,农业种养脱节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品开发与价值挖掘不够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任务仍很艰巨;残留农膜回收机制还不够完善,土壤重金属等污染治理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制约,持续推进治理的难度不小。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产量,更制约着农产品质量提升。

    四是如何提升农业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支撑能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机等物质装备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受资源和市场条件限制,农机化在重要作物和关键环节上的推广应用仍面临现实困难。

    五是如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有2亿多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00多万个食品经营主体,以及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这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组织形态,对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构成重大制约,再加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起步晚,监管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面临较大压力。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思路

    促进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更好满足日益丰富与优质多元的农产品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住以下“七化”,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一是市场化理念。促进我国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发挥市场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市场化轨道,让富有创新精神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开拓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空间,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赢”。

    二是产业化思维。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要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内化市场风险、深化分工合作、拓展增值空间。其关键在于构建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原则下形成多赢的利益格局,凝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实现农业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集约化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核心是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土地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服务密集和劳动密集以及各种要素密集的优化组合,都是农业投入集约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是相互关联、彼此兼容的关系,不存在孰优孰劣、谁长谁短之分,关键是看哪种形式更符合实际和更有效率。

    四是标准化生产。这是将工业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农业中来。有了标准,才有可能批量生产、统一品种品质、严格操作规程、形成模式品牌。尽管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动植物生长规律限制多,但农业的理念创新与科技进步,正在为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开拓广阔空间。

    五是模式化管理。探索和创新好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延续企业生命的有效途径。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关键要在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好的模式就是企业的生命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提质增效同样需要在模式化管理上付出不懈努力。

    六是品牌化营销。品牌是产品质量与生产者信誉的体现,是观察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风向标。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必须把农业品牌建设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创品牌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做保证,守品牌更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与毅力,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识与自觉,持续强化生产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约束。

    七是信息化翅膀。信息化正在给农业插上飞翔的翅膀。近年来,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视、可监控、可追溯,实现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可以办成许多过去办不了和办不好的事情,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守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拓展开发农业多重功能。切实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用好轮作休耕、种养结合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措施。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为开发新产品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广阔空间,从根本上摆脱过去“守着金山银山要饭吃”的尴尬局面,让农民群众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甜头,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是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做好农业提质增效基础工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将改革的思维、举措和办法贯穿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产品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优”字,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化管理与品牌化营销,严把产品质量关;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一个“新”字,瞄准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培植新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助推农业供给质量全面提升。调整农业科研和推广方向,扭转片面追求高产的目标导向,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开发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结合。鼓励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助推农业生产流通及储运加工等各环节的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完善包括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内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成果转化应用中得到合理回报。

    五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处在成长关键期,亟待政策引导扶持。要推动落实《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确保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打折扣、不走样变形。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办法,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联结与共享机制、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激活与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家精神与创造力。

    六是大力推动种养结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循环利用。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的衔接配套,总结和推广一批成熟的种养结合有效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形成种养结合的生产格局。

    七是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显著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一批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发展激励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品牌质量管控,强化执法监管,为品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