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来源:新华日报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泰州市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以加强创业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民增收活力,以完善社会保障筑牢兜底防线,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十个方面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43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人均年收入低于7000元的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面实现脱贫目标。
这十条路径包括了35项具体目标任务: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增收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提高粮食种植效益,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实施畜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广先进适用、节本增效技术,增加优质绿色畜禽产品供给;继续深化渔业结构调整,沿江地区重点建设长江名特水产品生产基地,里下河地区重点建设生态大闸蟹、小龙虾规模化养殖基地,城市郊区重点建设观光休闲渔业基地、优质种苗生产基地。
着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加快完善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集聚各类要素,整合各项资源,加强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主体乐园、乡土文化等创意设计,强化创意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加快建设绿色屏障,重点加强江河湖渠生态防护林营建,积极开展道路、水系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和各类园区绿化。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扩大农民就业创业促增收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有培训意愿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全面纳入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
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村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小城市、特色小镇建设,强化小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合理引导公共资源、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小城市倾斜集聚。
支持农民创新创业。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富民的意见(试行)》精神,将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孵化租金补贴等补贴政策覆盖到从事非农产业创业的农民。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建设创业培训辅导师资队伍。
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增收
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引导镇村利用现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建立镇村电商服务站。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供销E家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电商产业园、运营中心、镇村服务站建设。
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主体。鼓励农民依托电子商务创业就业,以返乡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等为重点,加大电子商务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
推进农村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指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宣传、推介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
进“一村一品一店”工程,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特色镇村。
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力建设。通过质量管理、商标注册、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加快标准化电子商务供货基地建设,以推进要素集约、资源集聚、技术集成为重点,建设一批种养业标准化电子商务供货基地。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增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产品电商经营业主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加强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鼓励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成立家庭农场,开展省、市、市(区)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培训。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农民合作社注销试点,探索农民合作社依法遵章有序退出机制。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为农综合服务体系。用好用足配套设施用地政策,科学制定为农综合服务体布点规划,合理确定服务覆盖范围。探索区域性为农服务综合体多元化投资模式,明晰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办法。
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增收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大中型灌区改造等项目,2017-2020年实施23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2020年前全面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改造任务。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综合配套。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道路建设,实现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主要路段硬质化,满足大中型农机无障碍进田作业要求。
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作业领域由主要农作物向高效设施和特色农业拓展,积极发展大中型、高效能、复式多功能农业机械。适应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新趋势,加强粮食烘干、仓储、加工等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以“泰州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智慧化和为农服务信息化。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促进新品种落地生根、新技术引进利用、新模式复制扩张,提高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到位率和普及率。进一步放大农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培育一批“泰”字号优良品种。
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增收
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改革要求,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集体“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效益情况。以市(区)为单位,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指导性意见,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试点,2017年完成300个左右试点村(社区)改革目标任务。
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水平。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
场体系,加快推进市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服务功能,逐步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成集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法律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监管、抵押融资等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等改革试点范围。全面衔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房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
七.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促增收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扶持方向,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公共设施与平台建设。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从201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扶贫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发挥涉农担保公司平台作用,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广农机具抵押、农业产业链融资等一批特色农村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三农”的资金来源,支持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方式,增强融资能力。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创新农业保险险种,不断开发价格型、收入型、质量型等保障水平更高的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加大农业保险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合规开展承保、理赔等各项工作。
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增收
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提高财政补助及个人缴费标准。
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按序、实时结报运行机制。加大临时救助投入力度,提高救助标准,简化申请流程。加强临时救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发挥综合救助效应。
九.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增收
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一户一对策,一人一办法,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社保兜底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社会救助等兜底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
加大挂钩帮扶工作力度。聚焦黄桥老区和里下河经济薄弱地区扶贫开发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增强经济薄弱地区“造血功能”。
全面推进“阳光扶贫”。建立完善“阳光扶贫”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扶贫资源有效整合、扶贫工作全程透明、扶贫成效一目了然的目标。
十.推进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增收
推进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富民,支持农户发展生态养殖、经济林果、有机蔬菜、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农业,培育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推广“基地+农户”、农超对接等新模式。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