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0日 来源:新华日报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白灼芥蓝是粤菜代表菜品之一,但香港食客可曾想过:盘中美味的芥蓝,很可能来自上千公里外的洪泽湖边?
这事,可是真的。每天,在泗洪县石集乡的海纳供港蔬菜基地,170名割菜工早早下地割芥蓝。第二天凌晨,新鲜的芥蓝搭乘冷链运输车南下,经广州中转,一天内抵港上餐桌。
乡镇菜园子对接香港菜篮子,正是泗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生动切片。泗洪县主政者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泗洪有责任,也有条件做好提升农业、致富农民这篇大文章。
发展现代农业,泗洪优势不少:地处洪泽湖西岸、淮河中游,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通透性好,适合农作物生长;土地规模经营逾六成,连片种植有保障;新型经营主体超8000家,不用担心“谁来种地”。
去年起,泗洪启动建设“百园工程”,力争用3年打造100个面积不低于1000亩的农业特色示范园。泗洪县农委主任何光军认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精准捕捉需求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培育特色、营造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
“现在人们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在泗洪办工厂的汝伟强,看到“吃”的消费升级空间巨大,去年决定进军高端农业。考察多地后,他还是回到泗洪,投资2000万元,建起海纳供港蔬菜基地。他看中泗洪生态好,这是种出无公害蔬菜的首要条件。
今年春播,汝伟强种下1000亩芥蓝和菜心。办厂出身的他,把菜地办成车间。种菜前,先给土地消毒,再下鸡粪、牛粪增肥;杀虫不打农药,靠田边自动灭虫灯;地里埋喷灌管道,按下开关,就能浇水、施肥;250名员工分成种菜、割菜等工种,“打卡”上下班。每天,汝伟强刷一眼手机上的管理系统,便知每人工作咋样。
割菜是个技术活。像割芥蓝,要快,还要准。割早了,芥蓝没成熟,割晚了又影响口感,一定要掐准时间,在半天内割完。当然,必须按客户预订的规格割。
去年10月,石集乡汴东村农民王永平把5亩地流转出去,到基地干后勤,月薪2000多元。一有空闲,他便苦学割菜。
“割菜确实难,但工资高。有的割菜工,一个月挣八千块钱!”王永平说得不错。来自贵州省罗甸县的罗建芬,到基地三四个月,每天割菜七八百斤。而最牛的割菜工,一天能割900—1000斤芥蓝、菜心,每斤计酬七毛钱,收入六七百元。
好土好水好技术,种出好菜不愁卖。“我每天发货一货柜,共1200箱芥蓝、菜心,每箱30斤,至少能卖300元。”汝伟强估算,今年基地销售额可达8000万元,利润超一成。每亩可净赚5000—10000元。基地割菜工多是云南人,而40多名泗洪农民基本干其他活,月薪2000—4000元。他打算,招收更多泗洪人,培养他们学割菜,多赚钱。
种菜看“菜市”,种粮盯“饭碗”。泗洪水稻种植面积达56万亩,泗洪大米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省内有名气,但卖不出好身价。苏北粮油公司总经理赵亚分析,问题还是出在田头,水稻品种多达30多个,稻麦两季,粗放种植,一亩地就挣三五百元。
要想在优质稻米市场分杯羹,就得来次颠覆式创新。苏北粮油牵手京东,组建“电商+公司+农户”联合体,泗洪32个大户带着3万亩良田,签约加盟联合体。今年他们种田不一样:只能种稻,而且种限定“南粳9108”等3个优良品种,用指定农药、化肥。种田规矩多,但好处也多,最重要的是:不烦神、不花钱、赚得多。
种地哪能不花钱?京东说这事可以有。今年,京东推出“农民种地不花钱”计划,向加盟农户发放贷款,并向他们供应种子、化肥等农资,账到秋后再结。
“我从京东拿到50万元贷款,流转1000亩地种水稻。靠自有资金,我只能种100亩地。”跟着京东种田,泗洪农民高建大开眼界。京东租用的卫星,睁开“天眼”紧盯每一块稻田,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判断哪块地该上水、该施肥、该用农药。苏北粮油实时获取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农户照办。
种田很“高级”,卖粮不用烦。高建在田头把稻谷交给苏北粮油公司,然后结账算钱,其他事不用烦了。稻谷的价格,比市场价高两毛钱。苏北粮油把稻子加工成大米,放到京东平台卖。这样的大米,口感好,又安全,有京东为其品牌背书,赵亚相信每斤能卖5—10元,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
线上加线下,产供销结盟,电商、龙头企业、农户各得其所。高建预计,今年每亩水稻能挣800元;苏北粮油加工1斤大米,盈利五六毛钱,而过去只有一两分钱。年加工6万吨大米,苏北粮油可消化10万亩水稻,公司希望把更多农户拉进联合体,让他们种粮也能多赚钱。
有了外部资本的注入,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撑,有了先进业态的引领,泗洪农业重装系统整体升级。地还是那块地,但换了种法,产出率大不一样。全县已建成45个农业特色产业园,10多万农民进“园”当工人挣工资。
去年,泗洪韩井遗址出土距今约8000年的碳化稻,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水稻田。这片孕育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续写农耕传奇。面朝大湖,深耕沃野,泗洪人自信满满经营现代农业。
农业转型、农民转业,“转”出土地富民效应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