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下称“一号文件”)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第14次锁定“三农”工作。
与去年一号文件首次写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今年一号文件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进一步细化,更加明确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事实上,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路径指向农业供给侧改革,其根源在于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市场需求的背离和配置资源功能的扭曲。这种复杂的局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农业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
一方面,是供给结构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出现结构性短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开始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生产质量更好、品种更多、安全度更高的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市场反馈却出现了明显滞后。有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食品进口年均增长速度达17.6%,这表明当前我国国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于是进口食品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是供给结构背离需求结构的变化,出现结构性过剩。根据中储粮的数据,2013年国家收购粮食0.83亿吨,2014年达到1.25亿吨,2015年增加到1.80亿吨,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加。这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例如由于价格支持政策的玉米收购价严重扭曲了市场功能,导致我国玉米库存量过大,玉米收储价格远远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更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12年至2014年国家的玉米收购资金从610亿元猛增到1866亿元,两年增加了2.1倍。
这种数量和质量的结构性失衡,既要求“去库存”,如玉米严重过剩仓库爆满,又要求“补不足”,如大豆严重短缺、高品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供不应求。因此导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难度更是提高了一个层级,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结构、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调整,以改变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成本高等诸多问题,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提高我国农业农村全要素生产率。
一号文件全方位、系统化地指明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这些举措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
可以预见,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还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但毫无疑问,在当前形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它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