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彭玮
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有关“三农”工作的论述,是与时俱进的“大农业”思想。习近平的“大农业”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理论,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扎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近日对“三农”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强化重农强农信号。”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有关“三农”工作的论述,是与时俱进的“大农业”思想。习近平的“大农业”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理论,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扎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大农业”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大农业”思想包括“五新”的基本内涵:即新农业基础论、新粮食安全观、新农业发展理念、新农业生产力说、新生产关系变革。
新农业基础论。一是站在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新高度。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和依靠。习近平站在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新高度,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食为政首”,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这是以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对“三农”工作的时代定位,为正确认识和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新高度。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是站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新高度。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的薄弱环节,必须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新粮食安全观。一是以“大粮食”观念替代“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现状,特别是顺应居民消费需求趋势,习近平提出大粮食观念,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抓好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二是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点、保口粮转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格局、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等因素后作出的科学战略部署,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上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象;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201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强调“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新农业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及破解农业发展困境的路径设计中始终贯穿和凸显了“五大发展理念”。一是明确“大农业”发展理念。习近平早在1988年9月完成宁德九县调查后写的调查报告,以及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都谈到:要发展“大农业”。习近平提出的“大农业”发展理念提倡用新农业效益观替代单体经济效益观,用农业商品观念代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提倡适度规模经营代替分散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树立融合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逐步从解决“吃饭、吃肉、吃菜”的单一功能向推动工商业发展、提供劳动就业、环境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功能转变,为农业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三是锁定绿色发展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习近平指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充分体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的态度和常抓不懈的决心。四是根植生态发展理念。习近平早在2003年就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新农业生产力说。一是坚守耕地红线。习近平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二是补足农村基础设施之短。“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快‘最后一公里’水电气路等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设施等建设支持力度。”三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早期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尝到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在福建工作时,他及时发现和推广了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的“南平经验”。2013年,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他强调,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指明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方向。四是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习近平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经营农业有钱赚,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新生产关系变革。一是摆正“统”与“分”的辩证关系。习近平重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但更加聚焦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他早年在《摆脱贫困》中主张:运用辩证的方法阐释“统”与“分”的关系,无论讲“统”还是讲“分”,都不是重新束缚生产力,而是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不是收回农民的自主权,而是使农民更有效地行使自主权。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进一步阐明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遵循和实现路径。三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习近平指出:“要坚持规模适度,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倡导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在福建省委工作时,习近平分管全省农村工作,他指出,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善于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独特优势,切实对农民进入市场尽到“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在2006年浙江省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并在浙南瑞安市率先试验。五是创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相互分离,回应了家庭经营本身的产权构造问题,实现“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的历史飞跃,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习近平“大农业”思想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大农业”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系统理论,有着宏大深远的战略眼光,全面科学的系统思维,清晰坚定的底线思维,真挚真诚的为民情怀,体现出大逻辑、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情怀的鲜明特点。
贯穿大逻辑。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如何看农业?如何活农业?如何强农业?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层层推进。一是如何看农业?将“三农”问题提高到影响全局的战略新高度,指出中国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道路,这是习近平农业思想的立论基础。二是如何活农业?不仅要从生产力着力,更重要的是从生产关系上入手,统分结合,实现从“三位一体”到“三权分离”的思想变迁,这是习近平农业思想的理论创新。三是如何强农业?明确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跳出“三农”抓“三农”,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发挥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科技兴农”、“高效生态农业”、“三产融合”等发展战略,这是习近平农业思想的实践价值。
体现大视野。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广大腹地,农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其发展问题的解决,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与中国梦的整体性的有机结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正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国梦的“三农”诉求。
展现大格局。站在国际大视野,提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做到“保安全,补短腿,促融合”。“保安全”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站在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清醒认识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
抒发大情怀。7年的陕北知青生活经历,增进了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又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主抓或分管过农业,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些讲话流露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以民为根本,与民同忧乐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