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来源:金融时报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获得性和满意度,是国家近年特别明确的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正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发展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进农村地区民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加快“三农”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总体仍处于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等问题相互交织,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持续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生产靠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三农”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加快转型。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促进各类金融资源的充分盘活和均衡分布,将有助于加大对“三农”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2003年以来,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实现了当初确定的“花钱买机制”的政策目标,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涌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融资环境和融资结构进一步改善,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面貌的改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一些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有待破解,现有农村金融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可进一步调动广大金融从业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向更包容、全覆盖、有竞争活力的方向发展。
第三,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改善广大农村地区民生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金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全世界的传统金融模式在资源配置中无一例外都是强调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其核心必然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考虑,由此带来的普遍结果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现实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和经济实体还是较难获得金融资源支持,有的会因此转向成本高昂的民间融资,这客观上加大了其生产生活负担。这显然与我国社会主义金融服务体系的初衷是不吻合的。为此,加快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将有助于让广大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客户能够平等、便捷地享受到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总之,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当代金融工作者,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职责。对此,我们应有一份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如何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我有以下几点个人认识,供参考。
一要以农村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金融需求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必须提高对金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普惠金融供给质量和效率。比如,传统农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金融服务需求更多呈现出“小额、短期、分散”的周转式需求和季节性需求。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规模经营和资本密集度明显上升,不仅会产生“长期、大额、集中”的规模化资金需求,而且对于农产品(13.640, 0.29, 2.17%)定价、风险管理等的综合金融需求也更加强烈。此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农民不仅仅只有存、贷、汇等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还会产生资金配置和理财方面的需求。
二要注重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优势。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商业不可持续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比如,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多来源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快速挖掘,完善客户画像、信用评估、风险定价等业务功能,开展多元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云计算技术能够为从业机构提供高效弹性的处理后台,保证计算处理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智能手机等高普及的移动终端为载体,只需较少的成本投入即可构建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从而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此外,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对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提高风控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积极尝试。总而言之,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将为金融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三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确保安全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和保证金融安全的关系是需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各从业机构不论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始终都应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村居民在金融素养、信息保护意识、风险承受能力、终端技术条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明确从业机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义务和责任,不断健全投诉受理处理机制,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数字鸿沟”问题,防止因缺乏必要的数字技术技能,降低部分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新的金融不公平。
四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改进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提高助农取款服务点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推动助农服务终端、POS机、自动柜员机等各类机具“村村通”。健全农村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民信用档案平台,培育从事农民信用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切实降低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征信成本。建立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全面掌握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基础数据,建立动态评估考核机制。要广泛利用电视广播、书刊杂志、数字媒体等多元化渠道,针对性开展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