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如皋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用好政策牌:激发乡村旅游扶贫潜力
发布时间:2016-08-25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8月23日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对于地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而言,就需要在产品开发和定位上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出现因同质化倾向而导致的行业停滞不前、增收乏力等现象。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童彤

  日前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可谓亮点颇多。其间不仅有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下称《报告》),对外展示近一年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情况;更有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正在制定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下称《方案》)的最新进展。

  对于公众而言,旅游扶贫一词多少有些陌生。实际上,在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早已形成了明确定义,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所谓旅游扶贫,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脱贫致富,途径自然是有着高度关联性的旅游产业。而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与当前日渐旺盛的民众出游需求不无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如此旺盛的出游规模,直接带动的资本投入也是巨大的,2015年全国旅游业就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高于第三产业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

  而正是基于旺盛的出游需求与快速增长的规模投资,国家政策层面才明确将旅游消费作为新消费热点加以培育。实际上,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类别,正切实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有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的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

  如此喜人的旅游产业表现也让前述的旅游扶贫有了决策依据和实施理由。《报告》显示,自2015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会以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势头良好、成效显著、潜力巨大、大有作为,已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生力军。再观测涉及全国25个省(区、市)111个建档立卡的试点贫困村。2015年度,观测对象包括46532户174456人,其中贫困人口37869。2015年观测数据表明,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按照贫困村观测点2015年度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0.5%测算,2015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口约264万,占年度脱贫总人数的18.3%。从观测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

  然而,一系列问题正揭示着当前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阻碍所在。《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管理不协调、政策支持明显滞后、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人力资源匮乏等五大问题。而这也让正在制定当中的《方案》更加备受期待。

  根据《方案》,“十三五”期间,将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参照《报告》呈现的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脱贫人口264万判断,实现“十三五”期间的脱贫目标堪称使命必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在应对一系列制约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困难下,该如何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使乡村旅游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与使用。

  实际上,这样的要求已经体现在《方案》明确的五大任务当中:一是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探索“多规合一”;二是加强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四是加强重点村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五是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记者以为,其间最应受到关注的是能够切实遵循“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道路践行乡村旅游扶贫的工作安排。必须承认的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客观而言,一系列旅游市场的顽疾正侵蚀着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比如旅游产品的日益同质化等。同质化倾向,对于任何产业的发展而言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行业整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而结合乡村旅游扶贫的定义,真正脱贫的含义在于居民和地方财政的双脱贫致富,这意味着,乡村旅游扶贫不仅要让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也肩负着地方政府摆脱财政贫困的重任。那么,对于地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而言,就需要在产品开发和定位上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出现因同质化倾向而导致的行业停滞不前、增收乏力等现象。

  因此,必须结合地方实际,真正打造出具有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的旅游产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激发各乡村旅游扶贫对象主体活力。显然,制定当中的《方案》备受各界期待。毕竟,用好政策牌是现阶段激发乡村旅游扶贫巨大潜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