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近日,习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提出“四不能”:“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四不能”的提出,给找准农村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守住“四不能”底线,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自国家正式推行土地流转以来,土地流转中的“毁约弃耕”现象在各地时有出现。在下乡的投资者中不乏一些人急功近利,在缺少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动辄流转上千亩想短期扩大生产规模来获益,遭遇经营不利后中途退出,甚至地租都未兑现,而退回的土地要么地界匿迹,要么硬化无法耕种只能撂荒……农民利益被损害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当地土地流转积极性。因此,严守“四不能”底线尤为必要。那么如何才能防控土地流转风险,守住“四不能”底线?
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强监督,对外来资本设立准入“门槛”。
以“逐利”为根本目的的外来资本不仅可能是“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的情况,还有可能导致耕地“非农化”,影响土地的长远使用。
在一苗木大县,当地农户以每亩1200元流转耕地,遭到老板的弃耕后,竟每亩500元都流转不出去了。原来,这位跑路的老板在地里种植了大量的景观树,导致深达数米的树根很难挖出,土地复耕难上加难。
因此亟需地方政府提前防范,有效监管,确保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需要科学规划。目前,大多数规模种植都欠缺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其中潜在的隐患也不容小视。这一问题必须靠市场创新来解决,比如专业化农业大数据的建立,给传统的粗放农业生产带来更多规范可循的依据。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农业项目指导服务。
近年,包括土流网在内的一批互联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正逐步完善多年积累的土地流转数据,有望在未来给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提供“大数据”和农业项目服务的支持。
最后,要完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抗风险机制。
到农村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的经营者多是创业者,既然创业就必然有风险,更何况是原本就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农业。因此,完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的抗风险机制,保障规模经营者的利益,事实上也就是保障流转农户的利益。
而抗风险机制的建立,光靠政府、金融机构或者市场第三方各自单方面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必须要各方形成一个联合体,政府发挥监督职能,金融机构发挥资金支持和担保的作用,市场第三方做专业化的土地评估和衔接流转流程,这样整个土地流转市场才能逐渐健全。因此,“政企合作”模式是未来土地流转市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