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记者:卞民德 来源:人民日报
算效益——
单纯种粮不划算,一亩地赚头不过500元
种粮,还是不种粮?在产粮大县山东省章丘市,这成了许多农民纠结的难题。
宁家埠镇大桑树村的公路旁,张德利的帝豪生态种植家庭农场很是显眼。300多亩的土地上,除了一座占地15亩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其他全部是粮食与果树套种。按照张德利的计划,过段时间还要再建起一座大棚。
“今年收成还不错,算是增产增收,玉米一亩地收个1300来斤,接着就卖了,基本上能补足流转土地的费用。”不过,张德利心里边清楚,这280多亩地上的粮食收益,与旁边的一个大棚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老张说,算算账就知道,种粮到底划算不划算。小麦玉米两季下来,产量一般在2000—2500斤。按照这几年的价格,毛收入就是2500多元。而一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超过1000元,再加上种子、肥料、人工、机械等花销,种植成本一年下来至少要1800元。算下来,一亩地的赚头不过500元上下。
种粮省工省力,价格稳当,但效益不高;种经济作物费心费力,风险不小,但收益也高。这样的道理,土地流转户们心里都清楚。
在相公镇的蔬菜种植专业村牛一村,1500多亩土地经流转后,被建设成一个现代农业园。仅以其中种植的大棚蔬菜为例,除去所有的成本之后,每亩土地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上万元。
“别看成本高、管理起来费力,但纯收益比种粮要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当初,为这些土地流转后怎么经营的事儿,村支书牛华卜跟党员和农民代表前前后后商量了两三年。“当时就没考虑要继续种粮,定的方向是搞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比较效益差距大,让种粮缺乏吸引力。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对此也看得明明白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因为担心未来的收益,不少农民流转土地时甚至明确提出,不希望承租土地的流转户搞粮食种植。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表示,无论是农民还是流转户,什么挣钱种什么,都是一种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利益的考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流转后纯粹用来种粮的很少。”现在章丘大葱等名优农产品强势崛起,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00多个,仅章丘大葱的品牌价值就达29亿元。
探缘由——
大户种粮政策不稳,仓储晾晒遇资金瓶颈
2012年,章丘市土地流转后种粮面积曾有近50%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对种植面积在1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补贴。然而,到2013年,政策进行了调整: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可获得每亩100元的补贴,但超过1000亩的最高只补贴10万元。
“政策不稳,补贴忽高忽低,对流转户种粮的积极性影响很大。”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在种植粮食的时候,政策往往还没有定下来。“到现在,今年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大户种粮补多少、甚至补还是不补,目前都还是个未知数,农民心里头没底。”
除了补贴政策的不明朗,土地流转后种粮,还面临诸多现实的难题。
位于相公镇南王村的奔腾种植农场,今年秋收用上了先进的烘干设备。十里八乡的种粮大户,都专门跑来看,甭提有多羡慕。3组设备,58岁的“农场主”颜承金花了40多万元,一天能烘干15万斤粮食。
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很多种粮大户没有晾晒场地和存储仓库,只能在收获后尽快出售。而近年来普遍现象是,粮食收获后,粮价会一路缓慢上涨,而种粮大户只能望价心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效益和规模的扩大。
“种粮不怕种、不怕管,最怵头的就是收。收的晚了怕刮风、怕倒伏,但要是一下子全收了,又没地方晾晒,赶上下雨就容易发芽。”如果完全靠晾晒,颜承金1600亩地的玉米,最起码需要100亩的晾晒场、费上近10天的工夫。“烘干的粮食比晾晒的一斤得少挣3分钱,但这是个保障,要不然一旦遇上坏天气,哭都来不及。”
都知道烘干设备好,却并不是谁都买得起。种粮大户在向规模化生产迈进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难题就是资金。绣惠镇太平村63岁的种粮大户张保华,流转了700余亩土地种粮。光租金一项,每年就要60多万元。“一年一付,不管你赚不赚钱,这个都得先交出去,而且每年还得买点农机、搞点农田建设。咱没有抵押物,找银行贷款费时费力,还贷不了多少,只能是自己想办法。”
此外,受工商资本下乡、经济作物种植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费用水涨船高。5年间,章丘市的土地流转费用从原来的每亩500元左右提高到1000元以上,进一步压缩了种粮的利润空间。
问对策——
政策支持是最大后盾,节本增效需要新型农民
种粮究竟有没有“钱途”?
作为大户的颜承金发现,今年他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试种的11亩谷子,亩产达到了620公斤。要搁在过去,一亩地也就能产个四五百斤。而且,市场上,脱皮的谷子价格就到了每公斤10到12元钱,一亩地毛收入在五六千元,大大高于小麦玉米的收益。
不仅如此,通过种肥同播、土地深松、多品种调配种植等方法,颜承金种植的小麦玉米少施了肥料、少浇了水、省了人工,但却普遍获得高产。两季加起来,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200来斤。
“新型农民不光得有知识、有文化,还得懂科技。”虽说从去年才开始流转土地种粮,但颜承金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他还“召集”了不少种粮户,一起商量今后的发展。“种粮也要讲究经济高效,调结构、降成本,这是我们这些种粮户面临的最大问题。”
近日中央出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见,这让不少种粮农民眼前一亮。其中提到,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重点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另外,还要通过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政府支持是种粮户的最大后盾,也是我们坚持种粮的信心所在。”这两天,颜承金的情绪很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花怒放”。这倒不是因为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市里已经决定,要给他的农场修上4条生产路、打上8眼井,还要搞300亩的喷灌。
在刘勇看来,遏制“非粮化”的关键,还是在于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破解资金和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改变‘有规模、低效益’的尴尬,这更是一项紧迫而长远的工作。”